发布时间:2022-12-10 10:16:55 来源:本站 作者:管理员 |
延河,是黄河的一级支流,为延安市第二大河,也是陕北第二条大河,全长286.9公里,源于白于山附近,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。由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根据地,延河被称为“中国革命母亲河”,宝塔山和延河水是延安最具体的形象。
1944年9月8日,毛泽东在一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上,第一次以“为人民服务”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。这位战士叫张思德,牺牲在平凡的岗位上。据和张思德同龄同籍又同时入伍的杜泽洲回忆,张思德“作战勇敢、顽强,警卫忠诚、机智。”在一次战斗中,张思德不怕牺牲,深入敌阵,创造了一人夺得两挺机枪的战绩,负重伤并荣立战功。长征路上,张思德在过草地时为了同志们的安全,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试吃野菜,为此还中过毒。“他舍己为人的品质在困难面前体现得非常明显。”杜泽洲说。张思德干一行爱一行,能上能下。1942年,部队整编合并时,张思德从班长又成了战士,他没有任何怨言,带头表示: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,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,班长和战士的职责不同,但为党工作是一样的。1944年,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,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生产小分队,到距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农场烧木炭。9月5日,天下着雨,张思德和战友照常进山赶挖新窑。中午时分,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。危急时刻,张思德将另一名战士推出窑口,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,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。9月8日下午,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操场上,张思德追悼大会现场庄严肃穆。毛泽东发表了著名讲话,他说:“人总是要死的,但死的意义有不同。为人民利益而死,就比泰山还重;替法西斯卖力,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,就比鸿毛还轻。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,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。”刘志丹,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,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,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,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。1936年3月,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,由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,挺进晋西北,迭克敌军。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(现柳林县三交镇)战斗中牺牲,年仅33岁。毛泽东获悉后十分悲痛。他说:“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,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。他的英勇牺牲,出于意外,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,不会磨灭的。”后来,他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又语重心长地说:“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,群众的反映怎样,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,刘志丹同志牺牲后,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,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。”这是对刘志丹光辉一生最好的褒奖。丁玲,著名作家、社会活动家。1936年夏天,著名左翼女作家丁玲从南京来到陕北保安。党中央在延安举行了热烈的欢迎宴会,会后毛泽东问丁玲今后打算做什么,她回答“当红军”。丁玲在保安仅仅住了12天,便到前方总政治部工作。毛泽东写下《临江仙·给丁玲同志》并在给陇东前线聂荣臻的电报中,附上了这首词,因丁玲一直在前线,未能读到。次年春,丁玲陪同史沫特莱从前线回延安,毛泽东抄录了这首词送给她。《一颗未出膛的枪弹》是丁玲到延安后在前线创作的第一篇小说,讲述了一个因掉队而被老百姓留藏在家里的小红军战士,面对要枪杀他的东北国民党士兵,他大义凛然:“还是留着一颗枪弹吧!留着去打日本!你可以用刀杀掉我!”一个抗日小战士的心声感动了要杀他的国民党官兵,致使他们的枪弹无法出膛。据说这也是丁玲随杨尚昆同志到前线后,根据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创作的。小说最后写道: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的在增加,多少人在捏一把汗,多少心在担忧,多少眼睛变成怯弱的,露出乞怜的光去望着连长。连长却深藏着自己的情感,只淡淡的说道:“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!”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。多半的眼皮沉重的垂下了。有的便走开去。但没有人,就是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,是不是要立刻执行。“不,”孩子却镇静的说了,“连长!还是留着一颗枪弹吧!留着去打日本!你可以用刀杀掉我!”忍不住了的连长,从许多人之中跑出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,他大声喊道:“还有人要杀他的么?大家的良心在哪里?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,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,我们不去报仇,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。看这个小红军,我们配拿什么来比他!他是红军,是我们叫他赤匪的,谁还要杀他么,先杀了我吧……”声音慢慢的由嘶哑而梗住了。人都涌到了一块来,孩子觉得有热的水似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,在他衣襟上。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,在雾似的里面,隔着一层毛玻璃,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,渐渐的高去,而他也被举起来了!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说:“对于一个农民什么最大?种好地最大,地比天大。对于一个演员什么最大?唱好戏最大,戏比天大!”1951年6月1日,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开展捐献飞机、大炮、坦克的号召,一场波及全国的捐献武器运动高潮由此展开。常香玉和她领导的“香玉剧社”决心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义演,用演出的收入为志愿军购买一架战斗机。为此,常香玉变卖了孩子的金锁和首饰,变卖了汽车,首先捐款4千万元(旧币),并用余下的钱作为剧社巡回义演的基金,购买义演时所需的东西。为了安心义演,常香玉把3个孩子托付给西安市保育院。在她的带动下,剧社全体演职员爱国热情高涨,不辞辛苦,从1951年8月起,在河南、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江西等6省巡回义演170多场,观众达30多万人。经过半年的巡回义演,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一架飞机的愿望,为了表彰常香玉的壮举,经中央军委同意,空军特命名一架该型战机为“常香玉号”。常香玉因此被誉为爱国艺人,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。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《抗美援朝战争馆》里,陈列着一份已经褪色的《香玉剧社半年来捐献演出的工作总结》。这份《总结》真实地记录了1951年8月至1952年2月率领香玉剧社到6省市巡回演出的情况。1953年春天,她带着剧团的骨干们出发了,去抗美援朝前线为战士们演出!在近半年的时间里,常香玉和战士们一样爬雪窝、上阵地,在敌人的炮火下,只要志愿军战士们不动,戏就绝不停唱。就在朝鲜慰问的期间,她见到了彭德怀,彭德怀看着戏外的这位“花木兰”,佩服地说:“你真不简单。”常香玉的不简单,是骨子里的“德”,是炉火纯青的“艺”,是一份炽热的爱国心!张伯驹,河南项城人,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,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,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,当初仅为爱好,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——西晋陆机《平复帖》、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《游春图》、唐代大诗人李白的《上阳台贴》等等,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《丛碧书画录》者便有118件之多,被称为“天下第一藏”。《平复帖》是西晋书法家陆机仅存的作品,也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件书法瑰宝,收藏界尊只为"中华第一帖"。张伯驹最早是在湖北一次赈灾书画会上见到《平复帖》的,当时归溥儒(溥心畲)所有。溥儒是道光皇帝的曾孙,恭亲王之孙。溥儒在1936年将所藏的唐代韩干的《照夜白图》卖于他人,后流于海外。这件事情让张伯驹久久不能释怀。张伯驹表示愿意出高价购买《平复帖》,溥儒索要20万银元未果,张伯驹后来偶然得知溥儒丧母,急需钱财为母发丧,经人斡旋,终以4万元购得。张伯驹后来写了篇小文提及此事:“在昔欲阻《照夜白图》出国而未能,此则终了宿愿,亦吾生之一大事”。在张伯驹眼里,这些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字画的价值,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。1941年,上海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绑架案,被绑架者正是张伯驹。绑架者的身份和底细也很快成了上海滩公开的秘密——他们是汪伪特工总部的“76号”特务组织,他们向张伯驹夫人潘素索要300万(伪币),否则撕票。绑架者明显是冲着张伯驹的钱财来的,但张家的钱其实大部分都变成了那些珍贵的字画了。“我父亲的叔叔跟我母亲到处借钱,因为家里没有钱,他们有钱都买了字画。”张传彩回忆,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是变卖字画,拿钱赎人。潘素后来设法去看了张伯驹一次,丈夫却偷偷告诉她,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,尤其那幅《平复帖》!“父亲说,这是我的命,我死了不要紧,这个字画要留下来,他说不要以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,这样的话我不出去。”如是僵持了近八个月,张伯驹宁可冒着随时被“撕票”的危险,却始终不肯答应变卖一件藏品。直到绑匪妥协,将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,潘素与张家人多方筹借,才将张伯驹救出。1956年,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大礼: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,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——包括陆机的《平复帖》、杜牧的《张好好诗》、范仲淹的《道服赞》以及黄庭坚《草书》等8幅书法,无偿捐献出来。政府为此奖励的20万元,被张伯驹婉言谢绝。他说得很简单:“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,跟过眼云烟一样,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,我可以捐出来,使这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。”
|
|
|
|